您現在的位置:主頁 > 熱點資訊 > 行業新聞 > 詳細信息
那些線上起家的旅行服務商,為何做起了地接
作者:admin 來源:好奇心日報 發布時間:2016-11-23
過去自由行里沒有人愿意做這個事,但這也是用戶在當地的消費升級需求。也不能再像過去一樣,將他們甩給一個服務差、千篇一律的地接社了。


       機票+酒店:8000;當地游潛水:1500 ;購物:6000 ;伴手禮:1000;米其林餐廳:2000;海鮮餐廳路邊攤:3000;賭博:100……


       這是余璐去年和朋友兩個人在帕勞和澳門玩了 10 天之后,記下的大致消費。


       相比于那些喜歡“窮游”的年輕人來說,她在旅游時會講究很多,要吃得好、也要玩得好。如果當地有特別的體驗,那一定要嘗試一下——在新加坡旅行時,正趕上了她喜歡的音樂劇《悲慘世界》,800 塊一張的門票,她覺得花得超值。



       雖然出門前不太會做詳細的攻略,但這不妨礙余璐在路上玩得開心:公司有同樣喜歡旅游的同事可以咨詢,翻翻朋友圈也能找到其他人的游記和照片;路邊攤可以靠大眾點評 +Google 來搜索,演出門票到了再買也沒問題——這些都跟她用來訂機票、酒店的在線旅行網站們沒什么關系了。


       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,國內在線旅行商競爭最激烈、不惜打上好幾年價格戰的,其實也就是這一頭一尾的機票和酒店。至于“到了”之后,那些占據了一半以上旅費的本地需求,雖然說都是由你自己做出的決策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也是因為現在的自助游過于“自助”了,本來可以在這期間享受到的服務,缺位了。


       不是在家里的電腦上做好攻略帶去目的地,而是到了目的地之后再靈活行事、用手機隨時隨地搜索當地的吃喝玩樂,在“飛豬”副總裁周正看來,“移動化”——這是變化發生的關鍵。“飛豬”是阿里旅行在“雙 11”前給自己起的新名字,2016 年,他們預計在自家的平臺上能夠完成近千億的銷售額。



阿里旅行在今年推出的北歐“極光專線”產品


       “移動化讓獲取資訊空前方便,攻略不再像以前一樣,是個很大的瓶頸了。從我們這邊的數據看,以前用戶在出境游上的準備一般平均要提前兩個月,去年就縮短到了 23 天,今年則是 15 天。比較近的目的地,比如亞太地區的國家,一周就能完成準備。”


       這種即時化的需求,也使得以往一個完整的旅游套餐,被拆成了類似簽證、電話卡、當地一日游、景點門票、甚至是導游服務這樣的“碎片產品”,分開銷售。據周正說,目前“飛豬”的平臺上有 1/3 的用戶都購買過這樣的產品。


       像余璐這樣、講求旅游消費品質的 80 后用戶占到了 70% 以上,是他在自家平臺上看到的另一個趨勢。每年“雙 11”期間,他們的消費力都會得到一輪集中體現:

       在北京做產品經理的高欣藝,就在今年買下了一份 4000 元左右的美國東海岸往返機票。她也沒有做好具體的旅行規劃,只是簡單地與同事以往的行程開銷做了比較,覺得合算,就將這個“大件”扔到了購物車里。


       “白領,25-40 歲,家庭或是情侶出游,有一定素質,會一點英語,旅行是中等消費頻次的生活必需品,只能選擇自由行,對品質和保障有要求,看一點性價比。”這也是“發現旅行”創始人兼 CEO 王振華對自家用戶情況的總體印象。


       順著這些需求,“發現旅行”主打的就是所謂“不用做攻略的自由行”:在他們銷售的套餐里,沒有需要坐機場大巴的紅眼航班,也沒有青年旅社和低星酒店;當地的接送機服務和上網卡是標配,還有可以處理各種突發狀況的當地管家。



“發現旅行”的線路目前主要覆蓋東南亞國家的城市、海島目的地,也覆蓋美國、迪拜、斯里蘭卡等國


       從周邊短線開始,自由行的趨勢在中國發展了十多年,早已成為了市場主流: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 2015 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,目前國內游的自由行比例已經高達 97.8%,出境游部分也有 66.7%。


       如此高的滲透率,對于各大在線旅游網站來說,也意味著爭奪用戶的過程更難了。且不說在過去幾年的價格戰中,他們已經自己將機票、酒店這類“標品”的利潤空間擠干凈了,即使知道“目的地深度游”是一個未被充分開掘、潛力很大的市場,但他們認識的傳統地接社做慣了大路貨的跟團游生意,對于如何滿足這些年輕人的獨特需求,又幾乎是一無所知。


       最好的方法,依然是自己動手做。所以在過去這幾年里,從攜程、阿里、同程等大公司,到各類靈活的創業公司,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線上旅行公司都卷起袖子,自己開始做“地接”這樣的苦活累活了。


       “人們對旅游的產品質量、服務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,特別是以休閑游為核心的非標品市場,能不能服務好‘人’,將成為影響購買決策的核心因素。”同程旅游方面在回復《好奇心日報》的郵件采訪時表示,這是他們在全國成立了 6 大區域中心,并設立了超過 300 家直營體驗店的原因。


       在國內游市場中,同程是一個大玩家:它同時擁有線上網站和線下的旅行社業務,是繼攜程之后、整個行業里第二個能夠規模化盈利的公司,2016 年預計營收可以達到 60 億元,服務超過 1 億人次的旅游者。


       “表面上看,同程似乎是在走一些旅行社的老路,實則不然。” 同程方面表示,他們不會單純將這些“直營體驗店”作為旅行社銷售產品的網點門面,而是要將其作為位于各個城市的“展示中心+信息中心+出發集合點”,來綜合利用。



同程旅游位于日本大阪的直營體驗店


       相比于這種做“門面”的辦法,發現旅行則更愿意將自己的服務部分藏到后端。當地管家服務,也是王振華認為自家服務與整個行業差異化最大的一點。


       “過去自由行里沒有人愿意做這個事,但這也是用戶在當地的消費升級需求。也不能再像過去一樣,將他們甩給一個服務差、千篇一律的地接社了。”


而對于目前已經是自由行主流的這些年輕人的需求,我們可以這樣總結:


       既不是講究省錢和結識朋友的“背包客”生意、也不希望被旅行社將行程包辦到底;既期待在目的地當地有符合自己興趣的差異化體驗,也希望有所保障,最好還能有一些小小的“被服務感”。


       這也是現在紛紛做起地接服務的在線旅行服務商接受《好奇心日報》采訪中,都普遍強調的“消費升級”的真正含義。


       所以,想要爭奪這個市場的在線旅游公司們也會發現,他們的服務半徑要相應有所擴大:不僅是從線上到線下,而且是要從一條旅游線路上的幾十個景點,擴大到所涉及的所有城市、國家。


       “飛豬”方面覺得,這可能是未來他們在出境游市場會體現出的優勢:除了自己的商務合作團隊外,他們還可以利用阿里巴巴集團在全球不少國家建立起的辦公室、以及本地商家的資源,將他們統統接入到自己的平臺上。